歡迎光臨北京中智偉業(yè)技術培訓中心官方網站!
              24小時服務電話:010-58412226

              打破壟斷,非光氣法MDI,來了!

              發(fā)表時間:2025.02.14 關注: 123

              日前,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聯合陜煤技術開發(fā)中心、陜西煤業(yè)化工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(fā)的尿素法非光氣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(MDI)綠色制備技術順利完成工業(yè)化試驗裝置全流程標定,試驗期間裝置運行穩(wěn)定,數據良好,達到預期指標。


              關于尿素法非光氣MDI綠色制備技術

              該項技術主要以苯胺、尿素和甲醛等大宗化學品為原料,采用非光氣技術路線制備異氰酸酯(MDI),避免光氣使用,從源頭上減少毒性物質和碳排放,這一技術符合符合國家產業(yè)綠色化升級戰(zhàn)略,是未來MDI工藝的發(fā)展方向。

              該項目于2016年被陜西省科技廳列為“年度科技統籌創(chuàng)新工程計劃”項目。經過近10年艱辛攻關,攻克了系列核心關鍵技術,掌握了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尿素法非光氣MDI綠色合成全流程核心工藝技術。

              另外,據悉該項技術形成了原子經濟性高、生產過程本質安全的整體工藝路線,有利于建設不同規(guī)模的生產裝置和多元化產品體系,如果未來順利實現工業(yè)化,將打破光氣法MDI在全球的技術壟斷、地域局限和產品壟斷,還為全球異氰酸酯產業(yè)的低碳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。

              關于MDI的合成工藝

              MDI(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)的合成工藝有光氣法非光氣法兩種。

              世界上大部分生產廠家都使用采用光氣化法生產MDI,主要原料包括苯、液氯和一氧化碳,生產過程包括苯的胺化、光氣化以及后續(xù)的精制等步驟?。?

              非光氣法是一種不使用光氣作為原料的MDI制造方法,主要包括尿素法碳酸二甲酯法等。具體步驟如下:將苯胺和尿素按照一定的摩爾比加入反應器中,控制反應溫度和時間,生成MDI和副產物水?,最后進行分離提純,獲得純度較高的MDI產品?。

              MDI生產工藝中的非光氣法不僅避免了使用光氣,還減少了環(huán)境污染,提高了生產的安全性,符合綠色化學的要求。


              異氰酸酯綠色合成技術新進展

              國內對于通過非光氣法異氰酸酯綠色合成技術制備異氰酸酯,已有多項布局,具體來看:

              非光氣法TDI綠色合成工藝技術

              2024年8月18日,由陜煤技術中心自主開發(fā)的世界首套非光氣法TDI綠色合成工藝技術中試裝置順利通過陜西石化工業(yè)聯合會組織的考核標定。該非光氣法合成TDI工藝技術是以碳酸二甲酯為原料替代劇毒的光氣,與甲苯二胺在自主研發(fā)的專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中間產物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(TDC),再經熱解制備TDI。該技術于2024年10月27日通過陜西石化工業(yè)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。

              國內首創(chuàng)非光氣法XDI生產技術

              2024年8月23日,聯泓新科子公司聯泓瑞升擬建設4000噸/年XDI項目,生產XDI系列高端產品。聯泓新科擁有的XDI綠色制備技術,為國內首創(chuàng)非光氣法XDI生產技術,并且多批次產品已經過下游客戶的試用和評測并得到認可。該XDI綠色制備技術安全和環(huán)保優(yōu)勢明顯,反應條件溫和,原料來源廣泛,生產成本低,可推廣到其他特種異氰酸酯系列產品。

              然而在2024年5月27日,聯泓新科宣布通過支付人民幣4900萬元(不含稅)購買了XDI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(XDI綠色制備技術)。據悉,該技術來自國科(山東)新材料、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,并且三者簽訂的專利技術轉讓合同中包括合共6項專利(目標專利)及XDI成套技術工藝包(專有技術)。

              異氰酸酯低碳化生產

              另外,對于異氰酸酯的低碳化生產,日本東曹在設備上進行了改進,其在日本山口縣Nanyo工廠安裝了新的二氧化碳(CO2)回收和原材料加工設備,捕獲的CO2將用于主要生產異氰酸酯產品(MDI、HDI等),展現了異氰酸酯低碳化生產的可行性,該設施每年可捕獲4萬噸CO2用于生產CO,將顯著減少了對石腦油的使用,有助于異氰酸酯產品的低碳化。據了解,該工廠每年生產40萬噸MDI和4.3萬噸HDI。




              源: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、陜煤研究院、化工新材料 化工365編輯整理